国家生存的底线能力
2019-05-19 20:49:34
  • 0
  • 0
  • 2

国家生存的底线能力

《中国与世界观察》2009年第2

 

    没有一个国家的兴起或复兴能在风平浪静中完成。21世纪初中国所迎来的新一轮文明复兴,在值得13亿中国人自豪欣慰的同时,又将充满风险和曲折。2008年上半年接二连三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与政治纷争,就十分鲜明地提示了这一点。国家成长好比爬坡,中国如今已爬在山坡中途,进一步可全面复兴、中华文明将一阳来复,退一步则面临悬崖峭壁、中国又可能回到19世纪。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因此十分必要关注国家生存的底线能力,这个底线不能守护,中国长远发展和文明复兴就没有可能。这种底线能力实际上就是国家战略能力。

 

一、国家在任何时候都要防止政治和社会解体

 

国家在爬坡的时候最容易产生幻觉。打个比喻,国家好比一个个普通的人,会在艰难困苦时清醒而在一路顺风时忘乎所以。一百年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就清楚看到了这个问题,他在著名演讲《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中,就对当时德国统一后盛行于他的国家的“政治市侩主义”忧心忡忡,指出弥漫于德国社会的“软乎乎的幸福主义”弄不好会断送德国的未来。这种忧虑有最新的例证可供旁注。近年以来在一片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叫好声中,东南亚的越南以其吸引外资的能力和灵活的经济政策而广为世界看好,越南政府也受此鼓励加足马力奔向经济自由化,结果在进入20085月份以后,因不当的经济政策所导致的恶性通货膨胀,已使越南发生金融危机,外资纷纷撤离这个被普遍看好的国家。越南的经济危机会不会触发社会和政治危机,人们正在为此捏了一把汗。

越南的情况对中国未必没有警醒意义。新世纪以来中国人从外面听到对中国的评价,大多是比较入耳的声音。一会是过不了几年中国就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一会是再过十几年美国就将被中国抛在后面而中国将坐上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交椅,一会是世界已经进入“中国世纪”。这样的话儿听得多了,许多人也就普遍感觉中国是在进入盛世了。既然是盛世,那还有什么好忧患的呢? 大家也就都憧憬着过上越来越舒心适意的好日子。

    一个国家在染上“软乎乎的幸福主义”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最脆弱的时候。这是有历史教训的,不少国家都是在看起来如日中天的时候解体或衰落的。远的不说,苏联和南斯拉夫在十几年前崩溃的时候,全世界没几个人能提前预见到。当时的人们都还觉得苏联是世界老二,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别人畏惧它都还来不及,怎么会想到它会如散了架的大象,轰然一声就仆倒在地呢!苏南的解体又不过是国家解体最近的案例,再往远点看,最近一百多年来,已经有好几个大国不复存在于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曾经称雄欧洲几个世纪的哈布斯堡帝国的后裔——奥匈帝国由一而为了众,而横跨欧亚两洲的奥斯曼帝国则瘦身为了现在的中型国家土耳其。这一百多年中,也有挽狂澜于既倒、在险将面临永久分裂之际又维持了国家统一的。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1860年代初始之际,因为南北省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分殊,美利坚合众国一下子分成了南北两方,后在总统林肯的领导下,北方经历万千辛苦才最终打败南方的分裂主义者捍卫了国家的完整性。

    国家为什么会发生解体,以及国家在面临分裂危险的情况下还能不能保持国家统一,上述这些国家的不同经历,所说明的是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对于幅员辽阔、族群构成复杂的国家来说,要在任何时候都保证政治和社会完整性,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苏联、南斯拉夫、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美国都是多族群、领土范围较广的大国,这些国家中只有美国在紧要关头还重新保住了国家统一。另一个是,一个国家能不能保证自身的稳定存在和防止政治社会解体,关键在于国家应付非常事态的能力。这些非常事态包括对外战争、政治动荡、经济危机等。

    防止国家崩溃和解体,是国家的天然使命。中国需要从历史上那些曾与中国有着相似性的国家经历中吸收经验教训。中国还不是一个典型的大国,基于对以往大国兴衰史的考察,当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事实和内涵,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首先,中国是一个有着自身文明传统的现代民族国家,但其民族国家形态仍有待成熟;其次是,中国是一个多族群共处的多元一体国家,但保证国家认同超越族群认同对中国来说仍具有很大挑战性;再次是,中国是一个有着强大人口、幅员和资源优势、发展潜力良好的后发国家,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与先发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更要将防止国家崩溃和解体,放在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二、战略能力是国家生存的基本保障

 

国家要生存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些基本性的东西,在任何时候,国家都不能离开这些基本性的东西而存在。国家好比人,人的日常消费中,用面包、米饭和水来填饱肚子是基本需要,有了它们人体就有了最低限度的物质精神能量来保证正常运转,至于其他如锦衣玉食、豪宅华车则是不过是这些基本需要的延伸和补充,并不构成人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使国家在非常状态下还能够保持正常运转、生存不受到根本威胁的能力,就是战略能力。战略能力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能力和底线能力,没有了这种能力,一有风吹草动,国家的前途命运就岌岌可危,不是自己可以把握了

国家战略能力直接关系国家存废。国家解体或衰落,说明国家战略能力出了问题,一个国家连自身生存都无法保证,当然不能说这个国家有战略能力。国家战略能力所保障的,因此乃是国家的基本安全,包括国际国内安全。而现代意义的国家安全,并不就是传统所说的军事安全,还加上了非传统安全。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今天也与以往相比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又表现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上,没有发展就不能生存。故此国家战略能力,也就是国家筹划自身长远发展,以及为保证生存和发展,进行相关准备以防止国家生存和发展被外界因素阻断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国家内部政治和社会相对稳定和持续存在的能力。

容易与国家战略能力混为一谈的是综合国力或国家实力。战略能力构成了综合国力或国家实力,但综合国力或国家实力强大的国家,并不一定战略能力就强。综合国力论在实践中,往往是经济能力的代名词,但经济富足的国家却被经济落后的国家所灭,在历史上不凡其例。清朝灭亡前夕,综合国力就比那些入侵者要强得多,但清朝却是这些入侵者的手下败将。 综合国力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有人就开始用国家实力这个概念。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认为,国家实力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文化实力。但这样一种归纳其实还是综合国力的思路,没有突出影响国家生存的,到底是哪方面的国家能力。泛泛而谈的综合国力或国家实力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国家战略能力的前提下谈论综合国力或国家实力,这样的综合国力或国家实力才可能为国家战略能力的增长提供丰富来源。

由于国家战略能力是国家保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底线能力,衡量国家战略能力有无,就要看国家在非常状态下的表现,包括:第一,在非常状态,比如发生战争、国内动乱时,国家保持政权稳定的能力;第二,在非常状态,比如发生战争、国内动乱时,国家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第三,在非常状态,比如因战争或其他原因而使自身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外部资源供应链条被敌对力量切断时,国家仍能保证基本的经济运行、以及国内民众日常生活需要的能力。

 

三、国家战略能力的一般构成

 

能力是与资源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战略能力实质上又是国家持续地拥有、开发、使用和创造资源的能力。这些资源,有物质性的、精神性的;有人为资源,也有自然资源;有政治性的、经济性的,也有军事性的,可以做出多种多样的区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要素都构成国家战略能力,国家战略能力只是指关系到国家长久性的根本生存的能力,有些资源是生存性的,是米饭、面包和水,而有些资源则是发展性的,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从以往国家兴衰的历史来看,国家在非常状态下仍能保持内部政治和社会相对稳定和持续存在,需要拥有、开发、使用和创造以下资源条件或能力作为支撑,它们共同构成了国家战略能力的要素,也是国家战略能力的体现。即:

1、有效的政治社会组织能力。它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二是民众对国家和中央政权的高度认同,三是国家和社会能够有效组织起来以及时应付非常事态。国家在政治社会组织上的有效性,是以一定的战略文化表现出来的,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存本能。中国在今年5月份的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动员各种力量进行抗震救灾,其行动之速、效率之高,就反映了中国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其政治社会组织的有效性。

2、强大而自主的生产能力。即关系国计民生的用品的生产,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可受制于人。经济自主是政治自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一点谈不上国家安全。而生产能力不光包括物质产品生产,还包括信息、智慧产品的生产。粮食就是一种国家必需生产品。去年以来世界粮价飞涨所造成的粮食短缺,已使一些国家发生政治和社会动荡,并使这些国家不得不听命于人。在从先发国家的现代化经历看,不能有效解决粮食问题,后发国家就将陷入“李嘉图陷阱”,工业化和进一步的经济发展都将成为空谈。而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和粮食变燃料政策,实际上已成为发达国家控制全球经济政策的一种“战略武器”,一旦后发国家的农业发展被卷入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世界经济循环,后发国家的粮食生产与供应将不再可由后发国家所自主控制,其经济、政治进程因此也将受控于发达国家,也就是说将失去发展主动权。

3、支持生产可持续的能力。即一个国家的生产过程不因非常状态而被中断。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生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二是包括装备产业在内的战略产业富有竞争力,三是能够自主开展科技创新,四是国家金融体系不受外力控制。

4、相应的外交和军事能力。即为保障国家发展不被破坏或中断,保障资源和资本有效供给,保障政治和社会稳定存在,国家强制排除有关阻碍的能力。它表现为一定的外交手段,即通过国际性的合纵连横营造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也表现为必要的军事威慑能力,即在必要时通过军事手段消除国家开展生产、利用资源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的障碍。

5、文化创新能力。国家不仅是一种物质、组织存在,也是一种文化和文明存在。没有文化创新就没有国家的内在统一和强大,文化创新是在国家内部维护基本的文化认同、进而对外发挥文化影响力的前提。任何持久存在的国家,在文化上都是“一”与“多”的统一,因此文化创新是在保持相对的文化同一性的同时,又要有丰富繁多的文化创造,在“一”中又异彩纷呈。这是保证国家文化安全、进而保证国家政治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6、人口生产维持世代更替水平的能力。一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能力,又是建立在一定的人口生产能力基础上。近代欧洲、美国、俄罗斯的兴起,无不与其快速的人口增长有很大关系。人口无论在数量、物质文化构成还是在种族构成上发生明显变化,都会对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人口生产维持世代更替水平,保持良好的人口结构,对国家长久生存发展来说至为关键。

以上这些能力要素构成了一个整体,缺了其中某些环节,作为整体的国家战略能力就会出问题,国家的基本生存就可能受到威胁。国家战略能力中的这些要素又是相互支撑的,彼此成为彼此的前提条件。未来中国无论如何发展,保持和保证拥有可靠的国家战略能力都是必要的,无此而谈论其他东西,都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好看而不中用,管得了一时而管不了长久。中国不能忽视国家战略能力建设!2008/06/08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